Kingston

Kingston与Teddington仅隔着一条泰晤士河。向东走过Kingston Bridge,便可踏入Kingston的市中心,那里的规模更像是国内的一个县城,几条拥挤的商业街交织成放射状,延伸至各个住宅区的马路。那河流像一条分界线,也像一条纽带,连接着两个地方,也连接着两种生活。
英国已然回归疫情前的日常,街上行人如织,熙熙攘攘。那些行人像一条条流动的线,在街道上穿梭,也在这个城市里生活。英国人对于他人拍照颇为介意,尤其是未经许可的随意拍摄。即便是那些衣着暴露、旁若无人的年轻女孩儿,也绝不容许随意拍照。那种不容许,像是一种对隐私的坚持,也像是一种对自我的保护。轻者遭骂并被迫删除照片,严重的甚至会报警处理。那种处理,像是一种法律的威严,也像是一种对权利的维护。
在北京时,我每天带着孩子在小区和公园里闲逛,时常被人称为"奶爸",心里沾沾自喜。那种沾沾自喜,像是一种被认可的满足,也像是一种对身份的确认。然而在这里,父亲带孩子的景象随处可见,"奶爸"已是寻常之事,顿觉自己先前的得意不值一提。那种不值一提,像是一种认知的更新,也像是一种对文化的重新理解。
路上,每个家庭都让我心生羡慕。那些家庭,像一幅幅画,在街道上移动,也在我的记忆里定格。景色如画,路人如织,经历的一切都充满趣味。然而"心安之处是吾乡"似乎并不适用于我。那些年轻人也许可以无牵无挂、随遇而安,而我却时刻思念家人。那种思念,像是一种情感的牵绊,也像是一种对过去的留恋。好在此行并非落难,而是为一家人迁居打前站,因此无需"为赋新词强说愁"。那种无需,像是一种对现实的接受,也像是一种对未来的期待。 记得来英国后的第七天,我与太太通话时,突然感到这里也没那么好,甚至想回家。那种想家,像是一种情感的爆发,也像是一种对陌生的恐惧。她耐心安慰我,让两个宝贝儿子与我视频,缓解了因想家而崩溃的情绪。那种缓解,像是一种情感的抚慰,也像是一种对距离的缩短。客观来说,这里的确有许多值得探索和学习的地方。那些地方,像一个个未知的领域,等待着被探索,也等待着被理解。
当地的咖啡馆林立。那些咖啡馆,像一个个小世界,装满了人们的生活,也装满了他们的故事。刚来时,我颇为害怕进入,因每家菜单都不尽相同。那种不同,像是一种文化的差异,也像是一种语言的障碍。即便使用谷歌翻译,那些汉字的组合也令我难以理解。相比之下,我更愿去星巴克,因为与国内同步,点单也更为熟悉自然。那种熟悉,像是一种安全的港湾,也像是一种对过去的依赖。
如今,我逐渐熟悉了当地环境,开始愿意尝试新事物。那种尝试,像是一种勇气的体现,也像是一种对未知的探索。我不再纠结于每种咖啡或食物的中文意思,只需记住英文名称和对应的味道,如此便能轻松点单。那种轻松,像是一种适应的结果,也像是一种对现在的接受。
上图中的咖啡,是我在一家土耳其人开的餐馆里点的。老板娘对我这个东方客人分外热情,我猜她可能刚来不久,对同为异乡人的我格外同情。那种同情,像是一种情感的共鸣,也像是一种对共同经历的认同。她的食物确实美味。那种美味,像是一种文化的传递,也像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。
在英国,罕见特别肥胖的人。这并非因为每个人都注重健康饮食或体育锻炼,而是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。我发现这里的餐馆供应的食物量非常合理,不至于让人吃撑。一人套餐中蔬菜、蛋白质、碳水化合物搭配合理,吃完仅有六七分饱。不得不说,这样的饮食习惯十分健康。短短不到三周,我的小肚腩几乎消失了。那种消失,像是一种身体的改变,也像是一种对生活的适应。
我是在替英国做广告吗?就算是吧。那种广告,像是一种真实的感受,也像是一种对生活的记录。
